《企业经济统计学》要点( T7 Z& m2 G. U
第一章 总 论, F5 J; \+ G) ~+ l# ~
第一节 企业与企业运行1 L- z/ O4 ?/ L$ w+ G# u
一、企业的含义
. Z4 ~! w& Y W+ D4 L1.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活动的盈利性组织,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并从法律上确认其具有独立权力、利益和责任。
6 ?8 Q: }0 m) V) S2.构成企业的两个基本条件:
7 i9 x, |6 h" O5 ^(1)企业是一个独立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 v, }" P+ z4 k. q+ K
(2)企业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经济实体。
: e2 |/ {; n( @* g) i3.统计报表制度中规定的法人单位划分的依据:# L* a2 Y3 o& t9 Y
(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Q' O# Y$ W! y; F# L$ H6 u
(2)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b7 ?! p& A/ m8 q' X' e3 I, w(3)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3 O+ O! C4 u+ w; I2 |4.说明:
6 s j4 r* k0 c(1)是否具有法人资格是判断组织是否为企业的根据之一。
( l. H' |+ }" e% p(2)总厂/公司直属的分厂、车间、工段、小组等虽承担生产经营任务,但不实行独立的经营核算,不对外承担经济责任,不具有法人资格,不能成为企业。没有法人资格的农场、商店,不能成为农业企业或商业企业。) W1 I2 z: s: \. O$ Z4 v3 O3 t( Z( h
二、企业经济运行(P2) ]- C. S- g# X, e9 S2 e2 p
1.企业经济运行,可以概括为投入与产出的运行。
/ c; i" `3 f l2 A: ~市场是经济运行的起点和终点。9 f( E/ `- R4 {/ t' q2 r
企业均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条件——人力、物力、财力。
, j G" Y0 B/ u; y" ]& ^& y2 T. \企业是盈利的经济组织,所以要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其表现为:投入即定时,尽可能使产出最大;产出即定时,尽可能使投入最小。
& }- [5 \8 ?! \. g! N3 P: b+ R2.企业经济运行,表现为企业的存量、流量和存量流量的不断运转和扩大。. r( p, O$ ?3 J5 @7 ]3 f
三、企业运行的条件(P5)8 w0 @" F7 c2 K! r
(一)企业经济运行的内部条件& s3 ] B! e9 Y
1.人力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是决定企业经营成果的核心。
2 S) N6 g& Z/ U" N8 `( f; \2.物力要素,包括固定资产、原材料和动力,是构成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
- m9 V _& W" j' v' {& Q3 t3.财力要素,资产按其在生产经营中周转方式不同可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p5 Z# t) I s( o8 C r
4.信息要素,信息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流通起着协调和控制的作用。' E7 K) Q8 }% D6 ], ]
(二)企业经济运行的外部条件
0 s# B: } \3 M7 W! X! G! M主要宏观环境:经济体制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竞争环境;思想文化环境: ^* }7 @% I% v4 U+ V1 L3 S
第二节 企业组织类型5 p1 O: a7 M0 P/ U4 ]# l9 t
一、企业组织(P10)
" O/ r! f4 z4 w/ c9 d0 h- v企业组织是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的简称,它包括领导制度、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企业一般分为厂部、车间和班组三个层次。# }- u8 w, L) R9 P5 p. H! @# m' I" o
二、企业类型(P12)% x% s1 N5 T" l( @1 n3 v
(一)分类原则2 c1 q1 a4 i+ n
1.以产品为单位,而不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划分;
( T; o6 d0 T: o9 i% |8 F6 B! N2 e! T 2.以产品的直接用途为标准,而不是以产品的最终用途为标准;
7 F! j1 k( w) I4 q' h0 _ 3.以产品的主要经济用途作为划分的标志,而不是按产品的具体用途来划分类型。
( F; j" c) C0 S2 N# }; M(二)按企业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资金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
2 C0 ~) t8 ~ w& _9 O在世界各国,公司组织是一种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 w8 u/ R7 p$ ?6 @1 G
9 A; q& f0 a4 f- t第三节 企业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 o$ G4 q7 p% r
企业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包括:企业活动条件统计、企业投入统计、企业产出统计和企业经济效益统计。) ^' z4 z" h- [" ]3 a" j1 {
一、企业活动条件统计(P20)3 y$ L2 ?" ?4 G+ V
(一)企业内部活动条件统计
4 A' e: M8 \% p: @+ ^- c1.人力统计。包括企业职工人数及其构成统计。3 S" y* N9 {0 U+ r; Q2 m
2.物力统计。包括劳动手段统计和劳动对象统计两个方面内容。
. o- i/ N, l) T! v4 n: s5 f* h }3.财力统计。包括固定资金与流动资金统计。
4 ~' ^1 H) O5 p9 \3 o二、企业投入统计
& _& O3 P" ^8 |1 D j+ U# H3 s 企业投入主要是生产三要素的投入,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的投入,综合为物化劳动的投入;还有劳动力的投入,体现为企业工资资金等劳动报酬的投入,即活劳动的投入。2 J+ W1 X8 L) d, e
三、企业产出统计4 ?5 s4 X3 R% x8 t
(一)成果表现——实物量,即产品品种、质量和数量。
& G! `% K- D! G6 v+ Y; |(二)成果表现――价值量7 p6 Y2 S/ w* j1 V
7 D/ ?! h: u* @% V @
第四节 企业统计核算与会计、业务核算: u/ U" x W- y
一、企业三大经济核算(P28)8 M, |" u3 w4 ^/ D
企业三大经济核算:企业统计核算、企业会计核算和企业业务核算。
' `) b4 E% ]6 c3 _- d3 \现代会计核算都采用复式记账方法。
6 ^ D, O2 W- I' s* w' K5 w; Y0 e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主要包括供应、生产(或储存)和销售三个阶段。
/ H& v1 c0 s9 _ ^二、统计核算与会计、业务核算的协调(P30)
) t) X# i f% I7 }(一)三大核算的相互关系:在企业核算中,业务核算是企业经济核算的基础,会计核算是企业经济核算的中心。
1 W0 B- C9 j) ?) z6 E3 o(二)三大核算协调与统一的标志
! Z9 q+ S, r+ F# Z* u" c 三大核算协调与统一的重要标志是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具体内容如下:
- T7 u2 _2 N/ ]5 C 1.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的协调与统一。 B8 G k- i/ d: U- k$ D7 S
2.指标口径的协调与统一。
* X0 m0 M$ [1 i, v* ` 3.分类方法的协调和统一。* u6 x, ^! N% Q* ^, k
4.计算过程的协调和统一。 w1 Z- h$ \- t. M3 r
* }' f; m4 N0 U3 G
- H; G9 K, w, @6 e9 E9 Z
第二章 企业统计组织与工作1 C# e8 o0 ?/ ~9 X/ ]
第一节 企业统计组织工作
# O X0 n7 Z& q& D w h B! Y) V一、企业统计组织系统(P39)
& d, r; @6 p" C3 Q7 y) L; S8 ^ 作为企业的统计组织体制,要以企业内部综合统计为中心,以车间基层统计为基础。
) e0 b* N1 j3 P" D5 g$ Z 一般的企业是厂部、车间和班组的三级统计制。
+ Q7 t5 I: S' ~/ }二、企业统计工作过程(P41)& r( H( z. o5 s
企业经济统计主要有三个工作过程,即企业统计调查、企业统计资料的整理与企业统计分析。
# g5 u, u: u. u' B8 ]9 ^(一)企业统计调查$ r& ]' e) |, u
企业经济统计调查是采用各种调查方法,大量搜集企业经济统计资料的过程,是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企业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前提。) e( [* Y* a1 [8 e/ J0 l
企业统计调查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8 h/ @6 u+ {% E* U2 H, F
1.按调查对像包括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M' d/ }6 u2 d0 }
2.按照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可以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2 o8 O4 @ c) N9 \
3.按照调查的组织形式不同,可以分为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
- r* G4 {1 `0 r2 Y- g5 Z(二)企业统计整理
( h; r& v/ E! e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查的主要办法:逻辑审查、设疑审查和人机审查。
4 f5 \3 q S# D: l, O8 A; @(三)企业统计分析: s3 y& L* }( ?' p
企业经济统计分析包括生产经营条件的分析、生产经营过程和生产经营成果的分析。
. j2 I5 t" P! Z: a3 _三、企业统计资料的来源(P46)
$ [4 ~ z1 R' W 企业经济统计资料,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车间和各职能科室所提供的经济统计资料及企业外部搜集的统计资料。
! o) E9 [& O. l9 Z2 w5 F (一)企业内部统计资料:来源于车间和职能科室。0 B- a. \1 h o+ p8 X
(二)企业外部统计资料:是由综合统计部门通过行业交流、市场调查等方式取得。
8 F9 d! k7 N0 }& {1 B5 L( \, b8 k第二节 企业经济统计工作( l* K1 f! U% z1 f& I
一、企业原始记录(P48)! ]1 {9 Y; I3 B3 h" g. |; \
企业原始记录是按照企业统计、会计和业务三种核算的要求,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情况所做的最初数字和文字记载。# W( u( X4 d' Z1 N
原始记录的设置原则
; o# q/ ?% Y2 Y3 x 1.应满足统计、会计和业务三种核算的需要
/ R: d* P% d+ }" N F/ c, X' S 2.应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适应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状况2 Y4 m! c( N1 k% o& @! ~ k
3.应与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相结合,成为管理制度中的组成部分。5 a& @3 X+ r& [2 m; X" S% c; h! ?
4.原始记录的设置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掌握。/ ^1 n h9 k& }
二、企业统计台账与厂内统计报表(P53)& I8 z% l2 n3 x/ B$ Q8 e, n$ e! ]
企业统计台账是指为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汇总资料和积累资料的账册。它是按照时间顺序,对统计资料进行循序的登记。
$ q. ]" z$ @3 j. l+ b企业统计台账按企业统计组织系统的不同,可以分为班组统计台账、车间统计台账和职能科室统计台账;按其内容繁简不同,可以分为综合性台账和专用台账两大类。; n: K/ m! l5 A2 P
三、企业统计报表制度(P56)$ c3 H0 Y6 Q# a
统计报表制度是我国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组织方式。它是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定,按照统一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指标内容,统一的报送时间,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统计报告制度。统计报表制度具备统一性、时效性、全面性和可靠性的特点。
7 X, x0 w) n) a7 y9 W4 a1 Z% L0 R, Y; n/ o U; z
第三节 企业统计信息化
5 f) |% G" Q) T二、企业信息的作用与种类(P63)6 Y8 @0 Z' J5 \5 c3 b4 g5 H% ^
企业信息是指与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诸要素,供、产、销各环节有关的信号、数据、消息、情况及指令等内容,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q- \4 j2 x! j2 J6 Y+ Q
企业信息的作用:/ A5 v6 q7 l. P
1.信息是企业统计工作的基础
, M/ ?) n \/ l, m! e 2.信息推动企业生产力的发展+ I0 e2 V7 W5 o9 Y$ g, ?# Q
3.信息提高企业管理人员水平5 d9 e& Q6 [% V9 Z8 t
4.信息决定企业经济的发展. \( r- U- h7 |1 K, Y0 p3 S
三、企业统计信息库的建立(P65)% u$ o* K7 z/ s3 c/ M" a
企业信息存储的形式一般有手工存储、缩微存储和计算机存储三种形式。! Y' B2 p, M# Y0 H' i$ T
要搞好企业统计信息库,就必须抓好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和厂内报表三个环节。原始纪录是企业统计资料的根本来源。" D' C- w" h; t4 j, V5 c1 B
! t) ?9 T/ R p5 X3 u
. z9 D+ H, i$ T第三章 企业产品统计* D2 C. M5 R; X; S2 _
第一节 企业产品的表现形态8 x4 o# o7 ?$ ^2 x
企业产品的表现形态可分为企业物质产品和企业劳务产品两大类。$ m6 @0 a# Z* I: g
一、企业物质产品(P68)
( _3 C t4 I1 M& A 物质产品又称实物产品或有形产品。作为企业生产的物质产品,是指企业生产活动的结果,创造了新的实物形态和新的使用价值的产品。% t- G. C; J( \/ S8 p3 p
企业物质产品的基本特征:9 r" W' Q5 K/ `3 b$ q* E$ r. b7 L
1.企业物质产品是劳动的成果。3 g7 g5 K4 O5 B' D
2.企业物质产品必须符合企业对产品的质量规范要求。
s+ u$ z0 o) c4 n7 [3.企业按照某项生产任务组织生产,预定要生产的产品是直接的成果。
2 F. L; j2 R! b4 c- `企业物质产品的分类:
0 h; w& v5 z! s# ?2 k 1.工业产品的分类2 p1 p# x7 t+ Q) k( R
工业产品按照产品的完成程度不同可分为成品、半成品和在制品。
# [. x J$ q7 x (1)成品是指企业完成全部生产过程,经检验合格,可权随时提供社会使用的产品。
) d4 L2 U! }; w" E0 K 在企业,对于没有完成全部生产过程,或者完成了全部生产过程而未通过检验的产品统称为未完成品。未完成品看其是否完成某特定阶段,而划分为半成品和在制品。, p& n$ F9 p* ?, P
(2)半成品是指在企业内完成了一个或几个车间(或工艺阶段)的生产过程,经检验合格,等待移交后续车间(或工艺阶段)做进一步加工的产品。) ^5 W1 ?2 U, Y! N, E( z' I. ~
企业出售或准备出售的半成品,视为企业的成品。
u& S$ Q' N" o I' S) T(3)在制品是企业车间正在加工的产品,包括本车间行各道工序上加工的产品,或在本车间完成若干工序等待下一道工序继续加工的产品,以及完成本车间全部工序等待检验进入半成品库的产品。: O9 b* k9 m' @: x, L
区分半成品和在制品,以半成品和在制品能否走出车间为标准。
: m& J+ e( J+ x. Q) F 2.农业产品的分类
9 F4 {0 H; `5 J* [ 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可将农业产品划分为成品和未完成品。
6 Y/ u) j; R0 X3 {7 G" V' W' G 3.建筑产品的分类
$ R! C; Y. a/ q0 N 建筑产品一般可以划分为交工工程、已完施工和未完施工三种不同产品状态。
0 b, E1 {3 n: X' \2 v二、企业劳务产品(P72)
; X: w' l5 b2 F$ }/ E8 W' W! l 劳务产品是与物质产品相对应的产品,又称无形产品,一般称之为“劳务”或者是“服务”。6 \1 H" ]2 p4 ~
企业劳务产品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第三产业提供的各种生产性、非生产性服务,产出的是服务性或劳务性产品;另一类是物质性生产企业附带经营的生产、非生产服务,产出的同样也是服务性或劳务性产品。
0 z3 ?/ M2 v% A5 ~& w& R0 M- ^0 H 生产性服务和非生产性服务活动的成果一般都表现为无形产品,但二者在过去是有明显区别的。' Z0 ?6 I6 Y# S m
1.以是否围绕物质产品进行活动来区别。2.以是否执行再生产功能来区别。8 o9 J: s/ O, H, c* q, t }* L3 h
! m- Y7 R2 E1 V第二节 企业产品的计量方式
: L! i' s) M' k/ ?5 H% _2 G6 C% W 从企业产品的商品价值属性——使用价值、价值及其劳动消耗三个角度去研究,得到企业产品的三种计量方式:企业产品的实物量、企业产品的劳动量和企业产品的价值量。 c8 {/ j$ s9 v! i/ V ^
一、企业产品的实物量(P74) I+ ]+ s9 N9 k; F, n1 V, O5 R! P' ^
企业产品实物量即企业产品产量,它是以实物单位来计量企业产品的数量。 {! R( D0 e$ @3 }- A
(一)产品实物量计量单位& T, n6 }9 B0 |. [
1.自然单位与度量衡单位。+ L+ ^7 s) [! q4 S
2.复合单位(或双重单位)。: F X# ^/ k% n; U
(三)产品实物量统计的意义
% q. a: }5 W. \, l5 o9 ? Y 1.反映国家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b- h# T; K$ |9 v9 E
2.是编制各类平衡表的主要依据2 T) @0 s' A* F% u- j3 \
3.是经济统计分析指标的计算基础3 s! D% t' {$ _- I
二、企业产品的劳动量(P75)2 h; L3 x1 t# _- P, G, L6 d
企业产品劳动量是指企业用于生产各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的产品数量。
* \* }* \; u2 Y 计算产品劳动量指标之所以采用定额劳动时间,而不用实际劳动时间,是因为“实际劳动时间”直接受工人劳动效率的高低的影响,“实际劳动时间”的产量愈多,表明劳动效率愈低,生产成绩差;“定额工时”的产量愈高,表明劳动效率愈高,生产成绩好好。
( j' m1 M5 }' r* N$ ^1 @
. q5 H2 {+ r$ L( i H; y第三节 企业产品原始实物量统计' q! v+ P; W. h( p0 K9 B7 h0 c
一、原始实物量统计的基本原则(P79)+ Y7 ^2 `! m: U. Q: s' o
原始实物量,又称为产品的混合量,是指各类产品按其自然物理量为单位的产量。在统计原始实物量时,一般应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
/ M" c$ E! A# x" N (一)必须符合规定的产品质量标准# Y# ^) \3 K5 l$ J6 G" p# x
(二)必须是本期生产的产品
! M/ e8 K1 l6 o& Y (三)必须严格按照产品目录的规定统计1 t' O5 O |& N& b& D
二、工业产品原始实物量(P80)# r3 v8 O. A7 _5 p5 N
工业企业产品按完成程度分为成品、半成品和在制品。
3 K! ~: {1 ?1 F- K企业产品生产凡列入工业产品目录的,不论是企业成品、半成品或企业最终产品,不论作为商品销售的,还是作为本企业自产自用的,是正式生产或试车生产的,只要是合格品,都要加以统计。9 x- _. Z9 T! s( V* J: F9 |% ]$ i
三、农业产品的产量和生长量(P82)7 M) z0 s+ f s8 p/ Z(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包括农、林、牧、渔四业,是从事植物的栽培和动物的饲养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农业产品产量的统计主要是对植物性和动物性产品进行统计。 E; z# N2 n8 h$ _# y% a
四、建筑产品实物量(P84)1 J: a6 {# [: [* p- G
建筑产品有两种表现形态——实物形态和作业形态,即建筑产品的实物量和建筑安装的劳务量。建筑产品实物量指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建筑产品的成品实物量;另一类是建筑安装工程的实物量。/ b- K! z! c; u+ O: l e8 i( S. ~
房屋建筑面积是从房屋外墙外围线算起的全部平面面积,包括结构本身(如墻体)所占面积和地下室面积。: o: j) k i6 P/ E/ z% U5 ]
房屋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施工周期长。房屋建筑面积一般统计一定时期建筑企业的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和期末在建面积等四个指标。/ a9 _9 h. V5 V
# v: y7 r* Q5 k. ^# x" h( i3 t
第四节 企业产品标准实物量统计
) O4 Z+ u$ c3 M+ d+ O' W一、工业产品标准实物量(P87)
7 q1 Z; u/ ]6 k3 R' q(一)标准实物量概念和意义
9 D# ]% i4 s2 o% \3 X% m! J 工业产品原始实物量,是把名称相同、用途相同,但规格或成份不同的同类产品,直接相加求得的总量,故又称混合量。
( e Y' S5 _; v5 V, D2 F' L& o# b 标准实物量是从经济用途相同,而品种、规格、含量不同的产品中,确定某种产品作为标准产品,将其他产品产量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标准产品产量。
) ~0 T! c6 f* a' t(二)标准实物量折算方法
9 i* x7 e, Y: \' N: ]. F/ {* [ 1.按产品使用价值量的高低折算实物量(计算题)/ W3 W6 e) m4 j; ]! u
(1)确定标准产品。4 B) l8 |. {! P0 ]' M# {
(2)确定折算系数。
, K6 @, e* Q, Q: } (3)折算标准实物量。
9 m: A5 a; u6 H' i9 L 2.按产品耗用劳动量的多少折算标准实物产量
0 L1 i# }& P6 H t$ |$ ~ 3.按单位产品消耗原材料的多少折算标准实物产量
+ i9 X0 ]) u$ ^& A二、农业产品标准实物量(P91) j8 b& B; G) K1 n7 {( V
(一)农业产品统计的特点:农业生产直接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动植物生长周期的制约,有明显的季节性。2 _ u6 w/ n+ X( a
(二)农业产品验质量(计算)7 v. c! L7 y% |+ @5 d$ Z' @$ R, A6 q
农业标准实物量在农副产品收购部门,有一个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名称叫验质量。按验质量计算的农产品或农副产品的产量,称为标准质量。& X% g2 G" M i
+ c$ E) ^$ F* K: M# \
第五节 企业劳务工作量统计
; V! i- W6 F. \5 F一、商品流转量(P93)
1 C, K2 o8 |# S5 K* [ 商品流转是指通过买卖行为,把工农业产品由生产领域送达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6 p3 Z3 o7 L4 w: g2 P* U. F
商品流转的分类:
2 ]) @, i. H: F 1.从是否结束再生产过程来划分,可分为批发商品流转和零售商品流转。8 C, e1 r! V5 u6 H
2.从商品流转与统计总体的关系来划分,可分为商品总流转和商品纯流转。
) W( E+ E: B7 H; J2 u7 D, D 3.从商品流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来划分,可分为最初商品流转、中间商品流转和最终商品流转。5 Y. }0 _' Q$ Z- D
4.从商品流转是否通过商业部门,可分为生产者自购自销和商业机构商品流转。
" A9 ]$ C2 ^, b$ ~% U& K# e# A商品的购销存指标
0 S" d+ \, b! K1 x+ `* h9 d 1.商品购进指标:(1)国内纯购进(2)商品调入(3)接收进口5 a9 m. Z* \" z# ^) l
2.商品销售指标:(1)国内纯销售(2)商品调出(3)供应出口" Y7 y; K, B/ J3 b1 \8 a
3.商品库存指标——实际商品库存量两种计算方法:实际盘点法、平衡推算法, R9 O9 b# d. D) T
二、运输邮电工作量(P98)' f- L C+ Y% _: h- h% }
(一)运输工作量3 B1 L0 A# Z& s0 c6 U' k
1.运输工作量统计遵循的原则# ?- u% o1 u+ x9 f: Z
第一,运输量以运输对像的实际重量(货物)或数量(旅客人数)来计算。
: X; ?7 `2 N4 u1 k 第二,运输量理论上讲应按运达目的地的客货数量(到达量)统计。8 W& _" @4 r; F' D, U# e
第三,运输量应以运输企业为单位,按运输工个及其管理权限计算。
4 u/ w" q Z% Z o1 X. g" W 2.运输工作量统计的主要指标
3 ^2 @( |& G, }; B9 w" ~ 运输工作量主要从货物运输量、旅客运输量和客货运输总量等几个方面进行统计。
! v. B( }3 T& F& f0 V/ Q1 x9 J" l ① 货物运输量统计主要指标有:货运量、货物周转量0 P; O2 U& z2 Q9 W
② 旅客运输量统计的主要指标有: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
, S) H" d% M- {/ t" j客运量不包括免购客票的儿童数量。- u# u4 f' f4 m
③企业运输周转量=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计算)
/ a$ g; l6 `. O; ~3 W v(二)邮电业务量统计
' h' \6 ]2 E, a' n/ [9 i邮电业的主要统计指标包括邮电交换量和邮电业务量。
5 G8 x9 ~! L7 v4 L6 N/ s邮电业务按专业分为邮政业务、电信业务、出租业务、代维业务及其他业务。2 `+ e8 o/ ^0 y8 f& i1 \
. G- j+ v) h% @; n/ V) Q: W8 b( t
8 o% `" n) c5 i1 ?
第四章 企业产值统计
4 u* y0 x' S4 t& V+ Z; [第一节 企业产值统计的一般问题
6 h& O& v" m7 R) Z: o B8 y0 g一、企业产值统计的作用(P106). w- G1 P, Q) A2 W. U' O
企业产值统计是企业经济统计最基本的内容。
" K1 `, @/ y: p% t (一)企业产值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有效成果的综合反映。/ ]' p, Q/ c7 i" w! y0 Z8 C
(二)企业产值是企业考核经济效益、进行各种统计分析的基本依据。2 R# U9 H e1 f* K* S, [
(三)企业产值是企业编制计划和检查计划的依据。
# Y$ S( D# `$ R, U: y (四)企业产值是计算本部门和全社会有关产值指标的基础。' ]6 \9 K2 ]% ?8 s
二、企业产值指标的价值构成(P107)
& [/ v" v* l& R2 R. m 产品价值决定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它由C、V、M三大部分组成。C代表物化劳动转移价值,其中包括C1和C2,C1为劳动手段折旧价值,C2为劳动对象的转移价值,V为必要劳动价值,M为剩余劳动价值。( _ v; z+ n7 Y3 {( [4 U+ r+ X6 v
(一)常用的产值指标及其价值构成! L. ], h. v z7 S8 ^. t
总产值(总产出) 价值构成 C1+C2+V+M2 |6 t6 Q: w/ i. T, E$ k
增加值(追回值) 价值构成 C1+V+M
' ~' h& D2 J7 r& F' V 净产值(生产净值) 价值构成 V+M3 |! P7 f+ J! x2 l& O
(二)两大核算体系的比较! s/ S: @5 T- @6 y; O
1.MPS核算体系的产值指标' o. Z0 N# c6 g( W1 d; W& b
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指标主要有:企业总产值、企业净产值、企业增加值。
: k+ Y, E9 g z% D, |$ R. M企业总产值=C+V+M(C:原材料、燃料和折旧价值;V+M:活劳动的新创价值)
- A8 `4 m" N0 R) p; _+ {) N企业净产值=V+M+ c3 k& B7 l7 k8 S
企业增加值=C1+V+M& @$ V8 s7 L6 q; i& S
2.SNA核算体系的产值指标+ ?* o0 Z. q( G {
计算服务产值有三种不同价值构成的产值指标:总产出、生产净值、增加值。
& h8 F7 ^6 `' q; Y; z$ W" @产品法用于农业和建筑业;工厂法用于工业企业! w3 D2 x9 e, Z5 U, c' w
三、企业产值指标的统计原则(P109)
% t% Y* c4 g( E) T- D! w(一)计算内容上的平衡原则% Q1 }/ D) k4 h6 f: c) m
(二)核算方法上的主体原则,又称对象原则
3 K, j2 V: R2 t, x(三)计算时空范围上的统一原则
: F8 |% L) F3 O) F! y
+ S f! C9 r. V# |2 O第二节 企业工业产值统计/ r; r% a& k+ q' z
一、企业工业总产值(P111)
8 c6 Q7 V: Y. O2 r7 n2 t(一)工业总产值及其计算原则0 q9 j3 q& Z z0 k& q9 ~
1.工业总产值:是指货币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有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它是反映企业总规模和总水平的重要指标。# F* }8 P8 |& a6 r& V+ U
2.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原则
- j0 [" N* h; g3 y k9 ` (1)生产工业产品的原则
1 n. j& c% o' j8 L3 X; _# o(2)最终有效产品的原则
4 |3 m' Q, C0 k9 t9 i# P 工业总产值要用“工厂法” 计算。“工厂法”是以整个企业为单位,把企业本期工业生产的最终有效成果乘以相应的产品价格,进行加总计算。6 q" `0 o# y* i) R" K
(二)企业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内容(计算题)
( ~# K! G) e, M4 v: C7 A 1.生产成品价值9 l& L- |5 y/ h9 Q
成品价值是指本企业在报告期内,已经完成全部生产过程,经检验合格并已包装入库,或者虽未入库,但已办理入库手续的产品价值。% m) K* B/ r3 W( E, R7 A! Z5 M
2.本期对外加工费收入
; S: O8 G! o Y+ I3 R$ u7 c 对外加工费收入是指企业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做的工来品加工(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产品)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品修理作业所收取的加工费收入。! f& `" d, D2 j
3.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结存差额价值
: p4 `3 V: f7 c 企业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结存差额价值是指企业报告期已经经过一定生产过程,但尚未完成生产仍需继续加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 g0 C7 d2 Y y
差额价值=(报告期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余额)-(报告期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初余额), ?2 b7 {* g" ^+ E! m
(三)企业工业总产值指标特点6 k$ v( y9 W( _
1.企业工业总产值受物质消耗转移价值的影响;+ f( c) O, _) }. Q( H. j# D
2.企业工业总总产值受企业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1 Y# l- n) ^0 t& |
3.企业工业总产值不受企业生产起点变化的影响。9 h% Q: Z4 e: f, k9 T" W9 R- A& N
(四)工业总产值的计算价格
3 z- {& o5 D# T f J# d 计算工来总产值采用的价格有两种:不变价格和现行价格。
2 K6 q3 u" y+ a) R/ x1 @5 ?二、企业工业增加值(P116)
+ b7 ]" r6 j0 E1 T& t+ Q& F( p(一)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及构成- b. Y, v8 a4 z- t* ?4 j/ T
企业工业增加值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工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其价值构成为C1+V+M。5 t* d U0 i6 ^9 `# ~4 C. K
(二)企业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计算题)4 e0 z" Y$ ~8 W! M l
1.生产法
- G+ e* j" ?7 b/ B" }$ f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即工业总产出(现价工业总产值)减去工业中间投入后的余额,计算公式为:: u# ~$ u1 |- [- [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
' @# s. p! R" h “工业中间投入”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经营活动而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包括: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财务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等。
) D" J+ W$ h* j2 D; U 2.收入法(或分配法)3 X, q: c& Y6 w8 { J) E# _
收入法即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
' A# x' V9 L3 p8 ?/ a它反映工业企业内部增加值的初次分配,计算公式为:4 I% E$ L! ^8 r7 V+ N
企业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 R/ a0 b5 S9 e& z) W: Z+ @, g三、企业工业生产净值(P119)
/ o8 `- _1 C% o4 f2 D(一)企业工业生产净值概念- }( s- I- d7 n7 e% z
企业工业生产净值是SNA口径的指标,是企业报告期工业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其价值构成为V+M。其核算内容,包括劳务价值在内,即包括劳务在内的净产值指标。
D9 o, z! J0 W4 g(二)企业工业生产净值的计算(计算题)
. o6 O z+ p/ j# G2 i 1.计算工业生产净值的生产法- k* @- @3 \ L
用生产法计算时,是从生产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中直接扣除固定资产折旧从而得到企业工业生产净值。其计算公式为:+ l7 v) }: K" K* q* _! i- O: J
企业工业生产净值=企业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
7 F" e3 [0 {0 u4 u) `2 e 2.计算工业生产净值的收入法(或分配法)/ D2 b0 J& k3 R/ U$ p+ ~# t
将构成生产净值的各要素直接相加计算生产净值,这种方法为收入法(或分配法)。 企业工业生产净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R# ?1 ^/ C' t$ q* X2 Z0 P# l9 n6 O
四、工业商品产值与销售产值(P120)
8 t( [/ Z* U+ G1 ~6 A% V/ `1 Y0 _ 计算工业总产值经常发生的两种情况:由于①原材料来源不同;②合格产品出售与否,均会影响企业经济收入。为结合经营效益考核需要在计算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计算工业商品产值和销售产值。3 d2 E$ N- V2 z' q6 e
(一)工业商品产值 W) Y$ D, U0 Q- I! L
工业商品产值是指本期生产的可供销售并能取得经济收入的产品价值总和,其价值构成与工业总产值相同为C+V+M,是工业总产值中的可供销售的部分。2 n I5 U: t* }3 u4 |; d) O8 V( m4 D& a
工业商品产值包括:! n* ]4 a% v9 o! k; I: r
① 用本企业自备原料生产的成品价值;
( Q5 E8 U/ }, n6 N7 t& i8 W ② 用定货者来料生产的成品加工价值;
( Q% K/ ~6 m$ ]) F+ u. @( T ③ 本期生产的准备销售和已经销售的半成品价值;5 Q3 y7 J% u, J9 Q; a
④ 对外企业已完工的工业性作业价值。$ o& Q* r4 m# P' K
(二)工业销售产值 v9 V# g$ O, |: b( |; J9 O/ k
工业销售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销售的本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总值。
5 N' A" y. I& _8 k# ]( z 工业销售产值计算的基础是产品销售总量;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基础是工业产品生产总量。
9 t' {% h' E1 ~0 d# O/ R
* p) j- a9 B5 o& i1 Q第三节 企业农业产值统计
: z5 T' g! y& v: j一、企业农业总产值(P121)" k5 ^7 M: _% A
(一)企业农业总产值的概念及计算问题
( {" ^ ~0 A! q3 X0 X1.企业农业总产值及其价值构成
: [8 X5 K3 a9 ~, Q0 b4 z; r. [ q 企业农业总产值,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农产品总量。它是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农业生产总成果的重要指标。企业农业总产值的价值构成是C+V+M。& E% T' N0 f0 O2 H& b6 p( m) o+ X
2.企业农业总产值的计算原则和特点$ m/ c8 x! }$ x" [3 B
农业总产值的计算原则是采用“产品法”计算。- M7 v7 N, t( z N* b+ S
生猪产值
8 _. J2 X- G6 L0 { m二、企业农业增加值(P126)
/ _. N4 M$ M$ z4 w8 B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农业生产活动追加到原有产品中去的价值,称为企业农业增加值。就其价值构成来说,同样为C1+V+M。
% P$ m5 c8 `4 A1 M$ X k$ @* J 计算农业增加值的生产法:农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农业中间投入
' i6 X q6 I& Q) |9 E: v3 O计算农业增加值的收入法:计算企业农业增加值,也可用收入法又叫成本法。 6 A) v$ b% z4 a: }
三、企业农业生产净值(P127): E8 r. o/ A* a1 }6 c5 \5 r
企业农业生产净值,就是企业在报告期的农业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V+M。也可以用农业生产增加值扣除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在报告期的折旧额求得。1 ? w2 T* k* o: x' ^
计算企业农业生产净值的生产法:企业农业生产净值=农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
3 n) | v+ h/ W
$ I2 L' C& J! t$ r第四节 企业建筑业产值统计
* U* c( i. U6 S, G# s* i: U一、企业建筑业总产值概念及特点(P128)
& l; X. x0 b! d2 M(一)建筑业及企业建筑业总产值
% {/ A$ Q! g0 @& K 企业建筑业总产值,又叫建筑工作量,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完成的以货币表现的建筑产品总量。
" `7 k5 n; @+ k& A& @) i) M(二)企业建筑总产值的计算特点
$ l: I3 q) t" W0 U2 w' ? 1.建筑产品各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形式,每一工程的价格一般是按双方商定的合同价格即预算价格计算。- r( H M" e1 y) ~) H8 {
2.建筑施工活动具有长期性和阶段性,产品生产过程常常存在跨期现象,因此,建筑总产值的计算必须与本期投入的劳动消耗相适应。& W" M9 {# Y: o2 |+ ^* |' b
3.建筑业产品具有实物产品和生产性作业两种形态。计算企业建筑总产值时,对实物产品应按全价计算。对建筑物的维修和对某些生产设备的安装,则只应计算其安装作业价值。1 y: q# P1 G& c
4.建筑业产品是企业进行建筑安装生产活动的有效成果。* Y) s4 `* E, [' j
二、企业建筑业总产值的计算(P130). J, _" s8 [8 W/ S" Q2 k% s
(一)企业建筑业总产值的计算原则及计算内容6 D, Q1 r0 \" X1 c; t
企业建筑业总产值原则上采用“产品法”计算。; S$ q4 F' j" l# R2 m/ D, m
企业建筑业总产值包括下列内容:
0 j; y* ^5 ~/ T9 m9 |6 B2 G (1)建筑工程产值;(2)设备安装工程产值;(3)房屋、构筑物理产值;(4)非标准设备制造产值" n/ @% w! ~; a5 D
三、企业建筑业增加值与生产净值(P132)
) w# _0 Y$ O. ]1 _* j# h; t 建筑业增加值是指建筑业企业和附营建筑业施工单位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建筑业增加值的计算有生产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 o7 B4 f8 ]# y7 T
企业的建筑业生产净值,是企业在报告期的建筑安装施工活动中新创造的价值,可以由企业建筑增加值扣除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求得。
2 H% }, V- l% B; |' L; m
: m0 v& Z) V5 ?, L) O& ^第五节 企业其他产值统计
9 W1 N1 a+ `5 d4 b% I. M) ?/ w' G四、企业服务总值(P139)
8 x$ o* n+ b0 I W 企业在报告期内提供的以货币表现的服务总量,就是该企业的服务总值。它类似于物质生产企业的总产值,是反映企业报告期服务(劳务)经营规模的综合性指标。
) u! }0 e {' A 非物质生产性服务活动的特点是,其劳动不能物化在劳动对象之中,而且其劳动过程和对服务的消费过程同时发生,因此服务价值的计算采用“经营收入法”。企业的服务总值也就是企业向社会提供服务(或称劳务)所取得的经营总收入。2 K" \* j2 E$ k X
计算服务总值的方法有两种,即收入法和支出法。9 U2 N7 k# Z1 h# z6 n5 V; G8 x7 q
3 p: U& q, x- z$ Y+ \
6 ^2 v7 k1 S( e" H& ^/ _9 b, F第五章 企业品种与质量统计& z" D7 t1 Q" u
第一节 企业产品品种统计% ~+ ?( C/ S8 f" z! [
一、产品品种的划分(P142)$ @2 v7 I. o: Q& y, B$ c! P
产品品种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产品类别。* |9 |9 a) {6 _* }7 `
划分产品的品种,一方面要区别于产品的种类的划分,另一方面要区别于产品规格和花色的划分。划分产品不同种类、品种、花色的主要标志是产品使用价值。
6 t5 W5 ^: C+ ]; B+ u- {二、产品品种统计指标(P144)1 I f* r3 M+ J; C
(一)产品品种数
2 P2 d7 q, g4 v2 g, `(二)产品品种计划完成程度8 T3 t* R4 Y" ?& O$ f( V
“不抵补原则”# O, E' U i$ j; c( J
三、供货合同统计(P147)
5 _2 G/ `' t2 n( @2 e7 L3 X供货合同是指供货方与订货方签订的具体规定供货品种、规格、数量、质量标准、价格、交货日期、交货方法、运输方式、双方责任和义务、违约处罚等内容的书面协议。它具有法定意义。, F4 @! M6 S& b( P" U+ o4 S, [
" C) G8 b( y3 K, {5 D, n6 ?第二节 企业新产品统计3 m0 b1 s* M: R
一、新产品及其分类(P148)
+ c# T" W/ d5 h/ T 新产品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第一次生产和销售的在原理、用途、性能、结构、材料、技术指标等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比老产品有显著改进、提高或独创的产品。新产品可以是在各方面都是创新的、前所未有的全新产品也可是对老产品做改造的产品。
6 m' h% c: U; S8 Y' K+ i, F5 I(一)新产品应具备的条件(须具备下列条件一个以上)* n& l% n+ S. B+ @
1.有新的原理、构思或设计;+ W0 _# Z0 V/ M9 \1 v) e( Y" X
2.采用了新材料,使产品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
. Q% h/ y& I: g D 3.产品的结构有明显的改进;, _" `" {. t) ?) X4 W4 s
4.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
9 r- ?8 m1 {$ ~' @- x3 w# ]& C2 f(二)新产品的特征. }' a' T5 W+ Z9 C
新产品是以生产和销售为目的而产生的,上述新产品的条件确定了新产品具有创新性、先进性、继承性和相对性,同时也应具有实用和推广价值。
+ K8 `9 {& o/ A" x" c0 l) {8 Q(三) 新产品的分类
8 j" ^8 }9 Q3 T4 s. f 1.新产品按其具备的新质程度可分为全新产品、改进新产品、换代新产品和仿制产品。3 {6 U/ ?+ B2 `% S! \
2.新产品按开发的方式可分为企业独立开发的新产品、联合开发的新产品、用户定货开发的新产品和技术引进开发的新产品。* t# V& `$ B2 m [' F. H) s
3.新产品按地域角度可分为国际新产品、国家新产品、地区新产品和企业新产品。
u! \; {$ A: t. ~& [二、新产品主要统计指标(P151)
" y" h7 }4 x. I0 @ 反映新产品情况的指标有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品种数、投入生产的新产品品种数等。
6 V) p( V0 c4 _: ]+ q9 L 新产品的价值量是取现行价格计算的价值量。( d" b: T9 q4 M, f A: Y
三、专利及技术转让统计(P152)
- H5 k! }3 u' n7 x' `* ~ 专利是一种产权,是由国家专利局根据申请,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授予申请人在一定时期内对其革新、创造发明成果所拥有的权益。2 P# Y6 C# j Z5 ]$ o
专利的特性:专利必须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三个条件。: Z, R9 B3 T1 m) U. {* o( |- k
5 {( {, z9 o) W5 N( \. [% N第三节 产品质量和经营质量统计: T- _+ N; {' W! Y
一、产品质量评价和质量特征(P153)
- i7 g G2 l( k$ N 产品质量,是指产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所具备的特性或属性。* m; Y, H8 B& c
(一)产品质量分类8 w! |: n' U9 Z4 o
一般,实物产品质量可以从产品的内在质量特性与外观质量特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服务质量可从安全、迅速、准确、方便和满意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 m! b9 N) i* S* a" z 产品的内在质量特性通常包括产品的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及经济性等。8 g2 U. G7 w4 j+ e% x: _
产品的外观质量特性通常是指产品的造型、光洁度、色泽、装潢等外观特性。) W4 I' ]1 y0 I; v# k+ w
(二) 产品内在质量标准) b( ] t8 P8 w0 T
产品质量技术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水平高低的基本依据。
0 w* v' I0 d- {: M1 ?. } 目前,我国采用的产品质量标准主要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及合同标准。
+ A H( x( R# E7 G) n, g% ]二、产品平均质量和质量系数(P156)7 z/ t+ Y' D! x% U P U
1.反映产品本身质量的指标:产品平均质量特性、产品质量分、等级频率等;8 {2 n+ V. ?+ ~8 T
2.反映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而进行的生产、技术等组织管理工作的质量:产品合格率、返修率等。
, t- O+ x9 P G7 E; ^(一)产品平均质量指标
! E# V8 D0 d; B& \' p 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通常是用一系列技术经济参数来衡量。
- X3 M! X1 d' n" u6 v2 c 某种产品平均质量性能指标,根据不同的资料可分别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和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 w8 {/ X# U& L5 ]
(二)产品质量系数指标6 o" s/ ^" p) N$ S2 `% q
产品单项质量系数,是指产品某一技术参数的实际值与标准值之比。
; W, n3 |" A" h三、产品质量分和产品等级指标(P157)
+ ?6 l5 s8 S# I* R! p- P' Y(一)产品质量分指标
9 P* L' S: S( p( i 产品质量分是用很多种质量参数采用打分的办法评定产品质量的一种方法。) V4 Z3 i! u/ e( ~
(二)产品等级指标(计算)
4 w3 k- f; P2 r; E- ` 1.产品等级率:各等级品种数量在合格品数量中所占的比重,又称为品级率或等级率。
) O/ X |9 ?. g' g) V5 O 2.产品平均等级:对全部合格品质量的高低做出综合的评价,需要计算产品平均等级指标。% v# D/ B) r) o L; u
3.产品等级变化对企业经济损益影响分析(两种计算方法)
& g7 B: t4 f1 H. Y9 F四、企业经营质量统计(P160)
7 d7 F, A4 F+ T 质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质量仅指企业产品本身质量,广义的质量除产品本身质量之外,还包括与产品有关的生产经营和服务工作质量。8 D/ e7 S6 r( b
(一)企业工作质量统计(计算)8 x1 i5 S% x& |: d5 v0 ?% i
反映企业生产工作质量的统计指标:合格率、废品率、返修率和损失率等。& F6 Y8 h- E. ^2 o0 `
企业产品可分为合格品、次品和废品。# s' F R/ M0 i6 S: ]4 j
从废品发生的原因来讲,有工废、料废和其它废之分。+ l7 m! Y& D8 D1 Q" l$ v8 T
废品从责任来讲,有车间责任和非车间责任废品之分。车间责任废品按发现废品的地点分为内废和外废。- R1 w3 A d5 d1 e4 O. q1 H$ X) c
(二)企业服务质量统计, v/ j0 p1 H0 h' G7 t
1.安全指标
4 ^. [% d9 p \% i- |5 A& W 2.准确性指标:运输企业用正点率、邮电企业用差错率反应准确特性。
`( O8 B# _( }& @3 d 3.速度指标:速度是指服务企业提供服务的及时性,通常可以用及时率指标来反映。8 x0 D+ n! v) Y2 E5 J( i
4.便利和满意指标( A0 u) ^9 x+ x- E/ L! [9 e: p: i
- ]. K- k6 [; Z
第四节 产品质量控制 i( }: A( A0 s U J/ J9 E
二、质量控制常用的统计方法(P168)) h% [8 |, h/ @
质量管理常用的统计方法有:控制图法、因果分析图法、排列图法、相关图法等等。+ @# @& I, `0 w. Q( V
控制图法是指运用一套统计方法,绘出控制图,借以控制产品再生产过程中保持质量稳定的一种管理手段。. K9 w' O: K6 Q$ ~& k: m
常用的质量控制图:2 \3 C; C, j c
控制图的构成要素:( @4 h& F6 n. Z- Y6 Y
. j- V- K7 k* H: I/ s) g! G8 l6 C9 ]
第五节 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系列标准4 m: c) b. X# }! L A7 a8 ?
一、全面质量管理(P174)
( U( x( k3 o1 _5 r$ ~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全体职工以及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是组织、全体成员及社会受益,从而使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和发展。3 n' c, d7 T2 f& M( u# B- g' e
与传统的质量管理相比较,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是:% X" L) n( `: @/ X) I6 H2 r
把过去的事后检验和把关转变为以预防为主,即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
7 m" Z0 `8 L7 ]/ F2 s 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
* }$ x$ f! j2 {! ^1 O 突出以质量为中心,围绕质量开展全员工作;由单纯符合标准转变为满足顾客需要;! t ]$ n, c7 o Z5 Q. _% h% v% R
并强调不断改进过程质量,从而不断改进产品质量。2 M2 R" t& S2 [6 K, y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v. Y$ q& h a
1.全面质量管理是要求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
8 Q* S6 _9 {+ K/ V Y- } 2.全面质量管理的范围是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3 ]% S7 X( [5 {9 l# ]0 `8 L
3.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的是全企业的质量管理。7 |& Q" f; ]2 Q: k- p) c5 o
4.全面质量管理要采取多种多样的管理方法。
$ q; d" Y, o: ~. O8 k) N( F+ c& A 2 @* }5 m; f5 ~4 n& Y
4 y& W. q! i) Y3 `9 l- j% Q第六章 企业劳动工资统计6 ~) c0 i9 i; O6 d
第一节 企业从业人员统计1 f, x: P, j/ R( `# A3 ] e
一、企业从业人员统计的范围及原则(P183)
1 N' W' u5 M. b$ X& ~) ?* q. i( o 从业人员是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力。) ]# b+ O3 z1 X/ P+ @7 @# I+ ~# ^
企业从业人员是指在企业中从事一定生产经营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力。包括企业在岗职工和企业其他从业人员。不包括离开本企业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6 B, o) t3 G4 J
(一)从业人员统计包括的范围
$ s) p( s7 `. b: k" t) l0 K 1.企业在岗职工7 H S0 O; F1 D x3 ` M4 z* s
2.企业其他从业人员. Z8 F# @4 w0 w0 [3 e7 I
(二)从业人员统计不包括的范围% `7 |% g- \' t9 T3 o0 k; ?
1.离开本企业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1 s! ]5 p, ^& U! \/ b
2.生产经营性原因离开本企业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0 ]3 Q: V" }5 A P9 g1 o 3.企业内部退养职工
" p- B' b6 L; N% e(三)从业人员统计的原则* n& n) k# K' l2 I
为了进行企业经济核算和避免企业间统计上的重复,企业从业人员的统计原则上是:“谁发工资谁统计”。$ J' t# ?$ \( d2 C# t( X) W, [
二、企业从业人员数量与构成统计(P185)
1 L! n* p5 [( R4 J7 ]0 @(一)企业从业人员数量统计+ f* M6 g7 P" p# H2 N- C
1.企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 A3 t2 K. e5 s5 b+ `. X
2.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 @. e3 W: M& v 注意:报告期内节、假日的人数一律按节、假日前一天的人数计算。, W# I5 U. d/ t; }
开工不满全月的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计算。3 z: o7 H% l; A6 B# {- O9 m
(二)企业从业人员的构成统计
$ Z5 V: ]& p. Z; r7 V 按用工期限分组:长期职工和临时职工。长期职工与临时职工之和应等于在岗职工总数。长期职工是指用工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在岗职工。
5 m& e, \5 ?! x0 w- q0 v. K6 n/ f" }. \
第二节 企业劳动时间统计
$ @0 M+ w; n8 x( V* Y q0 D一、劳动时间的核算(P190)2 \2 ]5 X4 m: t9 c+ q! ?. I% p' s
(一)劳动时间的计算单位
, J8 S [% s: G6 c% y, C( w) \ 工人的劳动时间一般是以工日或公时为计算单位,在八小时工作制度下,一个工日就相当于一个工人做工八小时;一个工人劳动一个小时就叫一个工时。5 [' e( o% k9 D4 B/ B3 q
(二)劳动时间的构成(图)(P190-191)
5 S7 a) L/ M% d& z(三)劳动时间的核算(P191-193)
5 ]; V$ u5 p% b3 N( F9 A( ~ 1.报告期日历工时(日)
0 |& t$ _6 E P# ` g1 X7 U4 ~" c, } 2.制度公休工时(日)' v4 q5 J- Z5 ?/ p8 Q% o, f
3.制度工作工时(日). q: S8 U3 _ O
4.出勤与加班工时(日)1 B- v' V+ k5 G
5.缺勤、停工、非生产公时(日)2 T& B v6 o2 |5 w |
6.实际工作工时(日)与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日)7 t; P* z" ?3 Z4 N4 C
实际工作工时数能比较精确的反映工人实际用于生产活动上的劳动时间的总量。
" S& Z& U7 d" {+ L% N: ~二、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统计指标(P193)! z! P' U, G k' _- R6 r/ S, u
(一)工人出勤率; ]0 y" S# P" Z) q/ I4 G( v
出勤率和缺勤率之和为100%。9 L$ P- ^) N( C5 O+ _- ^
(二)出勤工时(工日)利用率
- S* ~3 W8 G# A$ g. I, [8 t3 U z(三)制度工时(工日)实际利用率
) H0 i: w& ?% m$ }, [4 ^(四)劳动日利用率% ?- T7 U4 c5 P9 O2 B
三、劳动时间平衡表(P195)
; n W7 ?0 X. R7 Y. W) V! ]$ O(一)劳动时间平衡表的构成7 ?: ?2 e$ a# _8 p, `
劳动时间平衡表由劳动资源与劳动消耗两个部分组成。
# }- N( U& d/ L& r% N9 `(二)劳动时间平衡表分析' W9 o- H. I9 Z
1.分析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 A( j% Q& Y/ g
2.分析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而造成的损失1 }0 k x6 K' l; n" c. x
3.分析加班加点情况
/ d- c5 C- s* L- U4 H 4.分析劳动时间未被利用的潜力
! n0 W0 h/ W2 ?6 v
& ~; [4 m1 ]3 u2 ^' l# ^第三节 企业劳动生产率统计1 ]( y. `' v) i5 U1 Y% V- }& C
一、劳动生产率统计指标(P197)
0 l8 y& `0 x, V2 B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 G2 w8 k7 H1 G4 x9 x二、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统计分析(P199)
6 c+ ^; `# C6 N+ R' d3 ~$ m- W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分析/ C$ ?$ @2 v8 u5 G0 ?" I, T
1.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全员劳动生产率影响分析$ t) g: \& t( L! @+ d
2.劳动时间利用情况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分析* ] S) y! M2 ^+ q( F5 w
3.劳动力的技术装备程度及其利用情况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影响分析7 A& L4 F0 u" _6 _8 k
三、企业生产定额统计及其分析(P202)3 m; J$ x1 O8 ~! d5 m( [+ x3 p+ A# M
(一)企业生产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生产每件产品或完成每道工序计划规定应达到的劳动效率。它是衡量车间、班组和个人劳动成果的根据,也是编制各种计划及计算生产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 m$ e) B; I2 T1 y7 F9 v5 V
生产定额有产量定额和工时定额两种表示方法。5 ]# a! s) r6 {8 n) C. V
9 D, \4 r- B+ \- t5 w+ e
第四节 企业工资统计与分析
; L' z! I! K# x, j5 A) L6 K一、企业工资和福利(P205)
. A/ h8 A% b6 L9 @; Z! w4 F Z( K工资形式是指企业核算和支付从业人员报酬的形式,属于直接的劳动报酬。- q- A& U. I, K( ?% T
我国企业工资的主要形式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和津贴等,前两种是工资的基本形式,后两种是工资的辅助形式。
7 z/ a- e2 i+ o: ?! ?8 Q* W) _% P二、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与构成(P208)
6 q0 i3 e: I% }8 `+ z) |# z; e 工资是指企业以货币形式或实物形式,根据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技能、工作强度和实际贡献等,分配给劳动者个人的劳动报酬。
" }/ u( D: Q1 X7 P) B 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和本企业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两部分。不包括离开本企业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生活费。+ Y( ^1 }. N4 I+ X' Q2 F, ]
(一)企业职工工资总额9 w8 [) {6 M1 n
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年、季、月)内直接实际支付给本企业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Q1 C. d7 w; J5 s
(二)企业职工工资构成: u [2 s8 Q+ L. B/ Y
职工工资总额构成是指将工资总额按其职能及发放形式区分的若干项目。包括:计时工资(含计时标准工资)、计件工资、计件超额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 e3 }4 e4 ?9 b
: V" D6 A! m; u# ^! U" L2 ]9 T
! H" q7 w. V/ L6 W第七章 企业原材料与能源统计
* ~2 W! s( P: S2 A) R0 Z# m第一节 企业原材料资源与供应统计
2 j3 |1 F2 E4 Z一、企业原材料统计与供应(P216)
5 l* q6 c- W4 q& c r) i9 r) Z7 i- F(一)原材料的含义
& L/ \/ s+ f5 R" @1 O! V 企业的原材料由原料和材料两部分组成。一般把经由人类劳动直接取之于农业和采矿业的产品称为原料。把原料进一步加工后再提供加工的产品称为材料。 K$ w1 ^+ z8 o ]; j' U" F
(二)原材料的供应) `1 z" |8 F" y: K) w3 h4 v& R9 k
企业原材料的供应统计是企业原材料统计的最主要任务。企业原材料的供应包括对生产经营中所需原材料的申请调配、采购、收入、储备、拨出等环节。
0 O. e$ E% S+ `0 e 我国各种企业的原材料供应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渠道:$ p0 U9 I$ y2 C' B
(1)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计划调拨;
; v0 @4 w5 [/ }4 W(2)从物资供应部门采购;
. q6 R9 C: ^' d4 J/ j(3)从原材料生产企业直接采购;2 S0 n/ {$ [- Z& o2 K; ?
(4)从物资市场采购。1 L" t0 F: ^! [' x2 S
二、企业原材料采购决策(P217)
7 v w6 \' T* _, q+ H6 x 1.企业在做出原材料采购决策时,应考虑下面三方面的因素:
) H! d5 @" X! E5 F' V' v (1)企业对原材料种类、质量、数量的要求;" @- `4 c& J# n# ]! p
(2)物资市场的可供资源,企业可支配的资金及企业的仓储 能力;
, [, v7 c9 m2 I% b% g (3)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类型,如连续需求或一次性需求等情况。
; x, A$ B7 P5 R2 w0 m* [3 c 2.原材料采购决策做出之前,对有关问题进行评估采用的指标:
; p, o$ m6 y+ u7 n7 ^& v5 _ (1)原材料采购的价值工程系数(公式)" W5 U( o) g5 ^% z; c% M
(2)原材料交货净值加成率
0 M! n4 d) K. B; d. n6 Z0 ?6 z (3)最佳采购批量指标(经济批量)& x7 ~5 w3 O1 C" m, W- q
$ e6 S2 q2 I- r+ _2 y, Q
$ U5 g7 x. }, Q1 v2 k, l; S/ j
第二节 企业原材料消耗和利用统计
* r8 g/ e- ]7 v0 x5 {一、企业原材料消耗和利用总量(P221)
( v4 D9 v7 e; t% e0 S+ R(一)企业原材料消耗总量统计) i% ^' v9 U r' N6 P3 R. M
1.消耗总量的概念9 q2 K4 P* B, `/ } t H7 A
企业原材料消耗总量是指生产某批产品或完成劳动成果,自开始投料到制成成品或完工劳动成果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某种原材料的全部数量。
3 E R- P' |8 ` 2.消耗总量包括的范围
( H* B! {) `8 f' d 工业企业的原材料消耗总量包括合格产品、次品和废品所消耗的原材料数量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性损耗及边角余料等。
8 Q8 |* Z6 R1 U1 o) ]3 }: @ 建筑企业建筑材料消耗总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在建筑安装施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全部材料数量。它包括工程直接消耗的材料、本单位为工程自行制造的建筑制品、半成品及施工现场的非标准设备消耗的材料、临时设施消耗的材料,为基建服务的地质勘探消耗的材料和其他用料。$ {8 A& ?; X1 A) a
3.企业原材料消耗总量统计中,必须注意区别以下概念:
: ^; j& o0 U$ L4 W (1)企业原材料消费量与企业原材料消耗量。(重点)/ g" U: Y' h# @
(2)原材料领料量与投料量。
6 V$ C" o, R3 _- f/ `" d (3)原材料投料量与完工劳动成果的原材料消耗量。
& L( `/ }2 z/ W/ C& k. R& I二、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统计(P223)
6 L: S5 c, p) X; t7 h$ ~, d/ ]+ A(一)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指标1 K/ i8 C0 d3 J
单位产品或劳务原材料消耗量,简称单耗,是指生产或提供单位劳动成果平均耗用的原材料数量。
0 q0 t0 |& L9 I. V9 R7 { 单位工业产品原材料消耗量是指生产单位工业产品平均消耗的原材料数量。
g1 e* {0 ] _; e) v q(二)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的统计分析(计算题)
7 M6 X W1 @) P$ }5 H/ R) Y 1.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3 o* A$ | K" [, h' F7 F
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单耗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经营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单位劳务工作量所消耗的某种原材料的数量标准。9 F8 \0 Z* C( m# m
2.单耗定额指数及其统计分析
7 q" x B- U) F/ X4 x 单耗定额指数即以实际单耗水平与单耗定额水平对比所得的结果。
! ?2 d1 e6 i$ F4 _ (1)生产一种产品消耗一种原材料的分析2 L) |0 ? j; [4 b
(2)生产多种产品消耗一种原材料的分析
3 d: Q+ f) A5 V( Q% C (3)生产一种产品消耗多种原材料的分析
1 b5 E) g! K4 B- Q% e* T" \ (4)生产多种产品消耗多种原材料的分析
+ f- [% W7 q/ z* |, a5 a# S- _% P三、原材料利用率统计(P228)3 t$ P: [+ v) I. S9 q2 X' J' Y
原材料利用率是从原材料自身的角度反映原材料的有效利用程度。8 v6 W" n7 H4 ]
原材料利用率定额是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单位原材料所应当取得的产品(或劳务)数量标准,或使用单位原材料所必须取得的由该种原材料所构成产品有效部分的数量标准。, x. k; E0 p* R4 X6 J# k
若原材料利用率定额指数大于100%,说明原材料利用率提高,节约了原材料。
% q8 Q- I5 j+ P8 T* u7 \; U& N- `) g
第三节 企业原材料库存统计
+ M6 ^8 `: i( k& K# H; U一、企业原材料库存量的构成(P231)- w7 O# w5 k. o
企业原材料库存量是指一定时点上经验收入库,尚未使用的实际结存数量。
+ M0 V% I3 h M! J8 {$ v/ d(一)原材料库存量统计的范围7 K% ?) s- U* e, a |) p6 z
企业原材料的库存量必须是企业有支配权的原材料数量。不论其来源如何,也不论其存放地点如何,只要是尚未进入消费(使用),尚未转移支配权的库存原材料都要计入库存量。
2 P6 _( B. U9 Y(二)原材料库存量的构成
2 G) e( e8 {- j0 O3 Y" [5 m1 R 1.企业各材料库自有的尚未进入第一道工序的原材料;
( O( S h$ z# Z" M9 v 2.尚未消费的外单位加工来料和尚未消费的自外单位借人的原材料;) U& [2 z8 l+ q# b, i" e9 i
3.已决定外调、上调或分配给有关企业,但尚未办理出库手续的原材料;+ M! i$ L# _1 j
4.委托外单位代为保管的原材料、超过储备定额的原材料和清查出来的账外原材料。5 w6 N. l+ |- A3 D8 P( q2 c( s
二、企业原材料储备定额和周转统计(P232), E9 ~# \2 e$ v( M9 l5 e5 ^ Q& q
(一)原材料储备定额3 o9 X6 k1 N' e- Z9 E
企业原材料储备定额就是企业在原材料储备中的数量标准。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定额储备量,一是定额储备天数。
$ I- ~2 r! ?# G7 q7 v 1.企业原材料储备定额
. R, G9 P4 O n 企业原材料储备定额包括三部分,即经常储备定额、保险储备定额和季节性储备定额。
/ @6 k9 L$ f z( S (1)经常储备是指企业为了满足生产经营过程对原材料的经常需要而设立的储备。
5 M4 p8 J* v Y/ a" D (2)保险储备是指企业为了防止由于经常供应万一中断而影响生产所设立的储备。1 x1 p3 p" Z2 p6 V
(3)季节性储备是由于原材料供应的季节性中断而设立的。# e# N, f# |& C9 r
企业原材料储备定额,是经常储备定额、保险储备定额和季节性储备定额三者之和;/ s9 v; [/ @% I8 y# C: w5 p
最高储备定额等于经常储备定额最高需要量、保险储备定额需要量和季节性储备最高需要量之和。最低储备定额等于保险储备定额需要量。
5 ?2 Z4 s. Y1 S( E' P0 X, l分析原材料是否有超储现象时,应以最高储备定额为依据;分析原材料是否有不足时,应以最低储备定额为依据。+ K$ `9 Y# C8 }3 R( J" w7 D6 H
(二)企业原材料周转统计(公式)
" K d& F+ _5 \1 y0 @3 f 反映原材料储备的周转速度,有周转次数和周转天数两种表示方法:
. R/ {8 K( R% @8 E7 ~; [ 1.原材料周转次数。它表明在一定时期内库存原材料周转了多少次。
* [' P2 v3 t4 A2 l 2.原材料周转天数。表明原材料每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 K% E m; W6 L/ O8 E
三、原材料库存控制的统计方法(P234)
8 Y9 \5 h7 s0 D* ?0 U (一)经济批量控制法 f% @# ?9 c' S4 v) u9 u H
(二)定量库存控制法
) T9 H+ w( C( f5 O4 E& F9 L' ]: }( d$ { (三)定期库存控制法 H! y: j, P. x' F
(四)ABC分类控制法
; ^) ~8 e6 k' O9 Y: T" }/ N
' F; Z* M3 q4 {; `第四节 企业能源消费统计
$ l6 P' ?1 o! Y4 ?一、企业能源的分类(P238)1 k" @, v3 @9 D4 Q0 r
(一)企业能源的概念
+ s9 T& s+ A! n% c5 c! i4 w0 W 能源是指产生和提供各种形式能量(如热能、电能、光能、 机械能等)的资源。
' `2 i8 g9 e0 `9 i4 ]7 ?- M4 K(二)企业能源的分类
: m: d4 P) J0 V. R. h) T 1.按能源的产生状况分类,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q; H/ M2 v0 |3 l
2.按能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分类,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 f6 H& I& y$ c6 z6 { 3.按能源的经济用途分类,分为燃料、动力用能源,化工原料用能源和其他用能源。
% h7 D+ K# i1 D! T# q3 h8 q; W, I( N4 X C二、企业能源消费统计指标(P240)
" D b) ^5 \, z2 d( k' v6 _# _: D(一)企业能源的实物量和标准实物量(计算)
9 S0 w, o' o4 x) a+ p 企业能源的实物量首先要按能源的品种分别核算其数量,这同一般原材料实物量的统计方法相同。我国规定以每公斤热值为7000千卡的煤作为标准能源,各种能源均按此折算为标准煤数量。% w& d; Y- M/ L) `4 J
(二)企业能源消耗总量(计算)
4 ^7 H* D) @5 E9 u9 X 企业为了反映能源消费总规模,研究能源消费增减变化的情况及原因,需要计算各种能源的消耗总量。通常有三种口径计算:5 I1 J9 l: z6 c8 }6 `' n( H0 s
1.企业收入能源消费量。它是指企业为了完成本企业一定时期的生产经营任务,根据能源消费情况计算的需要供应的全部能源量。本指标包括企业能源最终消费量,企业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和企业加工转换的二次能源对外销售量。8 H2 Z' A( S% k; }7 ~2 H
2.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它是指企业为了完成本企业的一定的生产经营任务,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已经消费的能源量。: `- X) A, f* k) y( b( A$ n0 B; h
3.企业能源最终消费量。它是企业直接使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及非生产经营活动的能源数量。
. c" |8 ]1 n- A+ n# |1 j7 I$ V7 R5 [3 N& }. Z7 { K# n7 M
( |8 g0 W; z }! Q第八章 企业固定资产统计
0 c0 ?) N( e9 @& s$ F9 p4 {0 `; f第一节 企业固定资产总量统计
9 D n- G! T$ H; D+ y一、固定资产的特征及确认标准(P249)0 |- K3 ~4 Y4 z& R9 V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二年的,也称作为固定资产。7 V; y2 N8 e" h2 O9 K
由固定资产的定义得出,判断固定资产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时间标准,二是价值标准。. i/ f5 _5 x- B2 C
二、固定资产的分类(P250): Q5 {! p! k- U7 B9 |0 _9 a
(一)按固定资产的经济用途分类,可分为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和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 o/ U# L$ X; i; R& H3 ^' C1 ~" P+ {0 S(二)按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分类,可分为使用中的固定资产、未使用的固定资产和不需用的固定资产。
" h) o) }; {- Q; U(三)按固定资产所有权分类,可分为自有固定资产和租入固定资产
8 o1 n. ?5 y- p三、固定资产总量统计(P252)
U2 a! H, v" `% S固定资产总量统计,可以采用的计价方式有:按原始价值计价、按净值计价、按重置价值计价。# ?9 V. o! _6 Y6 ~
4 d* g" M2 u# o0 _4 f第二节 固定资产的形成与使用统计
7 S2 U: F( l" S) i( r0 y7 Y% k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P255)- T3 p& x8 n) w9 W/ w
(一)固定资产投资额
" K" U. [2 G. X8 t* A 固定资产投资额(又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费用的总称。
0 {" G. I% U+ J: g3 c3 h2 p" |(二)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分类0 F3 D3 R6 I) q0 O5 h7 h& G
1.固定资产投资额按其投资去向划分,可分为固定资产购置、更新改造投资、基本建设投资三部分。. c' J) F: u1 U9 K& {9 |6 ?0 q4 t
2.固定资产投资额按照工程内容和实现方式划分,可分为建筑工程投资额,安装工程投资额,设备、器具、工具购置投资额和其他投资四个部分。/ ~3 l5 Y0 i" y5 U: D
(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计算
1 _$ ?0 I1 n# K1 p; c. A& h7 L; K 1.建筑安装工程投资额一般按预算价格计算。
- B" `" `/ M/ B, h 2.设备、器具、工具购置投资额一律按实际价格计算。4 P- T3 P0 l/ A9 H0 b9 R
3.其他投资一般按财务部门实际支付的金额计算。5 Q8 a( f* j1 `
二、企业新增固定资产(P258)) v, s$ M q7 u7 T! a6 q' m, i
企业新增固定资产又称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是指已经完成建造和购置过程,并已交付生产或使用单位的固定资产价值,新增固定资产是表示固定资产投资成果的价值量指标,也是反映建设速度,计算固定资产投资效果及研究企业投资管理的重要依据。
3 C9 D- U& @0 Z9 X- M6 T* T' e三、固定资产折旧和更新统计(P260)
) D; i; k- J' r: s& ]- j" }" p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逐渐损耗而减少的那部分价值。固定资产损耗,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对固定资产损耗的价值应在固定资产的预计有效期内,根据配比原则,以计提折旧的方式计入各期成本费用, 各期营业收入中逐步得到补偿。/ h8 W9 ]2 m& Y' @. f
(二)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计算)
5 V) g8 v8 v7 h% x% x& m 常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两类:一类是直线折旧法,包括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一类是加速折旧法,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和偿债基金折旧法等。
) E& b8 W2 t. |4 K' P% \' b(三)固定资产磨损系数和有用系数(计算) m- q, x& @ C+ h9 z$ L3 [
为搞好固定资产的更新,要求及时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现状、磨损程度和有用程度。9 |4 O* t. x1 F% L' D, Y5 N
(四)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方法1 t6 B7 D$ Z! W9 N1 I1 g7 ~& I
7 n% O* j0 U5 K8 M' p第三节 企业生产设备统计
- `$ A- O% ~& O, N/ R一、生产设备数量统计(P268)% U# c& F: A# u, t( F( p, Y1 y
生产设备是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或把劳动对象加工成为社会必要产品的劳动工具的总称。生产设备是物质生产部门进行现代化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是企业固定资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6 U! h9 _- x/ y. C6 ^ m# X+ l) g
生产设备的计量单位有“实物数量”和“能力”两种,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明设备的数量。9 i9 e4 I$ ^. R% m! l
二、企业生产设备的分类(P271)
7 z9 Y1 }4 R4 ~# Q% l4 Z工业生产设备按用途分为通用设备和专业设备。 M) ~) T1 C9 |5 J5 D
设备按作用功能分为基本生产设备和辅助生产设备。
; b' b" v6 Z* {& ]三、生产设备利用统计(P272)
4 h' S8 I! p3 h6 o) _(一)生产设备数量利用统计(计算)
0 f( h6 C# q6 t# }3 z 企业所拥有的设备按其使用情况可分为现有设备(实有设备)、实际使用设备、已安装设备、完好设备。
; k2 \0 m! k3 M; m Z( Z(二)生产设备时间利用统计, w U* k) z, M: ^! l6 m' D
生产设备时间利用研究的对象是已交付使用的设备,即在用设备。; p" n* L4 y8 `, v( E
1.连续作业设备的时间利用率& V) A- `# n8 F1 o! d5 O7 ~
连续作业设备时间利用率,也称日历作业率,可有设备日历时间利用率和设备日历工作时间利用率两种计算。连续作业设备时间利用率,是用日历时间作为规定工作时间计算的。& W1 `' W4 K* G
2.非连续作业设备时间利用率(计算)2 u4 W. c+ k; o
在计算非连续作业设备时间利用率时,根据不同的要求,这类设备的规定工作时间可有多种。就金属切削机床来说,规定工作时间分为三类,因而金属切削机床的时间利用率也有三类,即
4 Z! _: j& ~8 b T (1)制度台时利用率。反映机床按制度规定可能工作时间的利用程度。# z, J" d; S! h9 m$ }0 ?" J, t$ i9 t$ o
(2)计划台时利用率。反映机床按计划规定可能工作时间的利用程度。3 j, x8 R% z4 a8 A' P! R2 R& a% L
(3)金属切削机床利用率。反映国家统一规定的采用两班制可能工作时间的利用程度。9 ~ G R- d2 P |9 k! S
四、生产设备完好状况与维修统计(P278)
, F) b4 P* n/ i. ]1 P# w4 N反映设备完好状况的主要指标是设备完好率,它表明完好设备占全部设备的比重。
; P" ?5 s& @, Z c/ L; V2 k) T营运率的大小,决定于营运时间的多少。4 e/ c" p- r$ C/ h& `% R9 k
! n' _5 x# U: ?% @7 R4 b2 U: z
第四节 企业动力设备统计
1 k- u/ q9 r+ u/ w; T; D一、企业动力设备的分类(P280)& P/ Q$ I2 F* W3 E2 G9 }- g
动力设备是指把自然界的各种能量转化为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动力,提供给生产和消费单位使用的各种设备总称。按照动力产生和转化过程中技术作用的不同,可将动力设备分类如下:
. w0 H4 i$ ?( \$ l. N/ c9 D (一)第一次原动机(或称动力发生设备)% u5 g- _" J# S7 \/ j8 d
(二)第二次原动机(或称动力转化设备)
. Z/ O3 k+ o9 \5 v9 b (三)动力调整、调节设备
7 M9 _. n0 y, y- @ (四)动力传导设备
1 e5 n) I- q) t) z# J) c; s (五)动力生产附属设备& B3 S5 r6 R0 ^ v! ]& V
(六)蒸汽锅炉;
* u8 ~7 N7 ]: O1 Z+ ~三、动力设备利用统计(P283)3 I" B* y P) L! U4 e
发电机的最大长期有效能力,是指设备能够长期工作的最大能力,这个能力往往在发电机的铭牌上标明,故又称“铭牌能力”。
7 ^+ c. T$ C1 U/ }2 ?4 b5 k: ?
9 g% }8 ~/ A6 T, N u9 r第五节 企业生产能力统计/ ?4 W9 G8 m- P( _2 {4 Q
一、企业生产能力及度量原则(P285)1 U* f/ ~9 y& i9 V7 r8 e
(一)生产能力的概念" g# B% a! \$ S* `5 x5 u
企业生产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为社会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的能力。这个能力从工程学观点看是理论上可达到的最大产出,即在既定技术可能条件下可以达到的最大生产潜力。
* P, V; [* [( ^' v0 s1 d3 m(二)生产能力的计算原则
]& d6 }/ W- e* w& U: j C 1、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计算原则( [, j. |. o2 N/ ]
(1)必须将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全部设备进行综合平衡。
; v5 C' m- t/ k( W# p0 J* V4 u( ]* D D (2)计算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不应受物资供应和劳动力配备等因素的制约。
1 {# n8 J2 g# f" ~1 \& n# K (3)企业生产的产品方向或品种构成如发生重大变化,应按正式改变后的品种构成计算生产能力。
5 p9 o0 ]5 e/ F/ X3 X- \ (4)联合性企业计算产品生产能力,可按不同性质的产品分;别计算生产能力。
R& _5 g, E2 ~3 f: j2 S% P! [ 2.建筑施工、运输、邮电、农业等企业的生产能力,原则上以设计能力为准。
# q6 w0 `9 C% T6 q; a二、企业生产能力的计算方法(P287)
, A. B; P* P* T0 r) p; X( b0 A 企业生产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设备数量、设备的全年有效工作时间和单位设备的生产能力。5 A% H; B J+ |/ g4 s
8 R2 A) I" G/ g, }2 y( ]2 X/ R3 P
. I" e2 E8 u( D5 u: v
第九章 企业财务成本统计- ^ P9 k; _) _/ g3 Q
第一节 企业资金的筹集
" S j) w- V. F/ |; R一、企业自有资金的筹集(P292)
$ E# |* {7 G; i: M. m" r, O 自有资金是指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金以及生产经营中所形成的积累,又称主权资金。企业自有资金的筹集方式,主要有吸收直接投资、发放股票、联营集资、企业内部积累等。自有资金的筹集方式,又称股权性筹资。7 n4 e) v4 [8 C
二、企业资本金及所有者权益统计(P294)
! j/ ~/ {( T R& V j(一)企业的资本金
; j3 \! G: ?% o$ f8 E 企业的资本金,是指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本金,是投资者以实现盈利和社会效益为目的,用以进行企业生产经营、承担有限民事责任而投入的资金。
9 G1 b* a9 ]1 y8 r(二)所有者权益, M& J$ ]( M9 u4 Y) [2 a6 j' a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的余额。( D5 T7 h. F+ U9 a3 J$ d9 c
2 x1 G: P2 M: Q% P" w, s4 u
第二节 企业资产和负债统计1 r9 y7 w1 Y- G
一、企业资产构成统计(P296)8 v' s. [; ]% g- b
企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资产按其流动性分类,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2 p- A0 N3 {: b
流动资产是指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3 C3 f5 z' W8 r
长期投资较之于短期投资有不同的特征。一是投资目的不同;二是风险程度不同;三是变现能力不同。
# K2 d' c, c3 p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 b' h5 R# S# ?+ f( T: m$ Q% k二、企业负债统计(P302)) Y0 z' r1 h6 Q: G' j6 q1 v7 r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除了自有资金以外,负债是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 [0 Z9 E- G9 C9 i T2 f A
企业的负债应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5 x) \ v a6 C2 m% I 流动负债是将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到期偿还的债务。: u' b5 G0 F! g$ E1 v" z& P( ~* \
长期负债是企业的偿还期在一年以上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 周期以上的债务。
& K4 ~4 P$ ^8 H三、企业资产负债平衡表(P303)
3 x* y' s5 R2 d$ B5 B; x, d& i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 \5 q o% N! M6 w; |
资产负债表有账户式和报告式两种
* l0 w+ W! |: [1 {6 ~ `
" I' H! M- u! Y' m6 @3 u" l4 ]第三节 企业成本费用统计
: y" u$ N. n4 X8 F9 g1 Y一、企业的营业成本和费用(P309)
E7 ]+ P( b* L/ H* r!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一定期间发生的所有费用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 K1 d1 {( \$ D5 c2 e! _
二、企业制造成本的构成(P310)
2 _# f1 T) U1 Z8 T$ ^ 企业的制造成本对一般企业又称为营业成本,由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构成。7 b# P7 a" }+ Q. A9 Q3 H
1.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可以按成本对象归集的费用,是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所发生的直接材料耗费、直接人工工资 和其他直接费用。
, E# m7 Z, F" { \" W9 f, i! f4 i 2.间接费用。间接费用是指应当由产品或劳务的制造成本负担,但不能直接计人各产品制造成本的有关费用。
- |2 \% |" `1 L# { 企业产品的制造成本按照表现形式,可分为总成本和单位产品成本。
* P0 O/ t; J. d' M4 _( k2 e 期间费用是企业必须从当期营业收入中得到补偿的费用。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 X# t) @3 c. A( g/ _8 b5 R; d
8 m y- _+ e A第四节 企业收入统计
+ q' z( h! a0 b, V$ w 营业收入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 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人,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它业务收入。; h7 R4 v6 F5 e+ ]% f2 G' [
: z; ?) `) B7 l, f. |1 K
第五节 企业经营利税统计 V; Z4 b8 ?0 q _$ ~: I2 L: d4 o
二、企业利润分配统计(P327)( }( I- v" `, }5 S: w' \4 _
企业可分配利润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分配:
( y! M7 @0 F5 S0 |- ` 1.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0 a* S2 x; r0 h m2 O; W4 s
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8 \% _( m4 @$ a+ Z5 I
3.提取公益金9 a( ~. v$ k9 M2 J' d1 K0 r# d
4.提取任意公积金
/ w6 [: h! X4 y3 {* y. m7 @ 5.向投资者分配利润4 `2 N5 l+ Z0 b! f: [
三、企业利润的统计(P328)4 }) e+ H4 @* a) [) B1 d1 A: N8 m
常用的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有营业收入利润率、产值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更为综合的分析指标是资金利润率或资本金利润率。
3 F- \/ C9 P) ~3 G5 W/ `; [9 V 资金利润率表现了企业一定时期全部资金的经营效益,企业的资金总量中包括了通过负债筹集的资金,也就包含了利用财务杠杆创造的效益,所以这是一个很综合的经营效益评价指标。
% m9 v) ~( I7 ^1 @
/ @! q8 _+ Q1 i* Q% u7 @6 ~ L Y8 J' b7 e5 Q4 G
第十章 企业经济效益统计9 r0 e: ?% B& e
第一节 企业经济效益统计的基本问题
" E0 A* X7 g4 @# h& Z9 v一、经济效益及有关范畴(P336)
3 p' ?9 S! u8 m4 w3 h& r 经济效果是某一具体经济实践过程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即该过程的有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比。
/ ~( t8 G) P, ^ 经济效用是满足人们需要的量与有用成果之比。
9 f$ e: _2 X% W2 A5 c) Z5 Z, n/ }1 e 经济效益则是经济过程取得的经济效果与其带来的经济效用的总称,即是满足人们需要的量与劳动消耗之比。
! U9 Y5 G5 k9 t2 X% D二、企业经营效益和投资效益(P338)- @- j6 b3 H4 V7 \- b; X
(一)企业经营效益
; |+ o" h+ F1 a. Z' d$ R 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是指企业在现有投资状况下通过现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经济效益。
; q v% x$ p! f/ \. \2 r(二)企业投资效益0 A8 J! t2 t2 K* n D X
企业投资效益取决于投资项目的建设过程和投资的回收过程两个方面。4 D0 M5 n/ k& \+ ~4 f
6 i$ y/ u9 z2 j4 g) u0 x
第二节 企业经营效益统计 Q3 [0 H1 U4 ~' _& w) i
二、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的效益指标(P342)
; r. m6 x, f3 j4 V/ R& u0 d2 D* v(一)反映活劳动消耗的效益指标
0 k' I$ G. D1 F8 k. u 1.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标# y7 G! b# y: S
2.人均创造的利税指标
. @2 r5 |! L; R- j 3.百元工资效益率指标
$ Z- b7 o, N2 U* s' M5 q6 K(二)反映物化劳动消耗的效益指标
. ~8 N$ y4 @7 M& P 1.原材料(能源)利用指标. R# y7 T: z+ h5 }) A I" V' ]
2.固定资产利用指标5 D+ g" @4 H+ @ L5 L0 d" y
3.企业全部物化劳动消耗的效益指标# n0 M* g: i6 H; G& o. n5 g% s! Y
(三)反映全部劳动消耗的效益指标2 _3 u2 L4 f0 w7 h
综合反映企业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总消耗的效益指标较多,其中经常使用的是成本费用利税率指标,它是企业报告期利税总额与报告期产品销售成本费用之比,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业员的综合费用的盈利水平。+ H! a2 o9 I. q9 z+ b. }
(四)反映劳动占用的效益指标
* |* b9 l8 v* d. ^! t1 N 企业劳动占用表现为企业的资金占用,要从整体上对占有的全部资金的经济效益进行考察,最综合的指标是企业的资金利税率,它是反映劳动占用情况的经济效益指标。2 d* w+ P( ^+ Q8 x' s( C
三、满足社会需要的效益指标
7 h2 Y9 v" I( E* `( U( w 企业的经营效益同企业的经营目标有密切联系。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盈利,促进企业发展,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但是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可以从产品的质量,产品是否适销对路(市场营销方面),企业对合同的履行情况(供货合同)等方面,反映满足社会需要的经济效益指标。
& s0 w4 O( d9 x
r/ B6 n7 `; l4 j; J第三节 企业投资效益统计
; ~! K" n' s2 E& O, m二、企业生产过程投资效益指标(P350)
' [) V' {7 |1 X( i' k- @! I(一)项目投资回收期
1 o7 R8 T1 r* G$ j) q: v8 Z5 `项目投资回收期,是指自项目建成移交生产之曰起,累计提供的盈利总额(利润和税金),达到建设所投资总额(包括投产后追回投资)之时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H& H' z" q% P' p- J
(二)单位投资提供的生产净值
9 Z. s2 Q$ j8 D 单位投资提供的生产净值又称投资效果系数。
5 e! U0 F" v) @2 a9 J) p 投资效果系数的倒数称为投资系数,它表明每增加单位生产净值需要的投资数。
7 L: K% `& `( u- v- |8 A$ p9 v: I- F8 n
第四节 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 X# J2 p, p6 o1 x) S一、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及其评价标准(P353), v/ N) }& f) ?8 S* H( ~
(一)综合评价0 B# n% M* i( T' v) \. v
由于从不同角度计算的经济效益指标不能直接加总,为了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全面分析,比较和评价,还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把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环节,各因素的经济效益指标综合起来,对企业经济效益状况做出总的评价,这就是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 \9 d: d6 [/ ~4 S( B(二)评价标准
1 X( O+ ]# _: E 1.计划目标标准
: r7 S8 T6 Z* S 2.历史标准
s# q N7 }7 m" | 3.行业标准! j- _6 R7 y: I" ]9 u+ F$ W; |
4.国家标准2 a2 X* k3 j( c; v" l- P, N" e4 n5 l
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方法(P355)$ _, Q6 u9 ]: Y5 V5 n
(一)综合指数法
: R" u1 h! u+ c9 M$ ?, e 综合指数法是在确定一套合理的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各项经济效益指标个体指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经济效益综合值,用以综合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 ?7 o) z, O6 n1 J: O& c
(二)综合指标评价法
9 L8 Z/ {2 H! l$ ?5 x, z$ c 如果企业的某项经济效益指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可以表示为多个经济效益指标的连乘积,则可用该项指标作为综合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进而可以根据指标间的数量关系,奖该项经济效益指标层层分解,用连锁替代法或差额等方法,反映出各因素对该项经济效益指标的方向和影响程度,这种评价方法称为综合指标评价法。
) t. i' J# W. y7 X+ m5 |(三)评分法
, X% Y; P! }$ `1 {0 b 这是对构成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每个指标评分,将所有得分相加算出总分,作为企事业经济效益综合值的一种评价方法。. g% s0 ?" k9 b- Q" O [) r/ @
(四)功效系数法+ q9 e+ s- Y; G5 W! l; r8 t+ ]
功效系数法是在已设置的一整套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给其中的每个指标规定两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一个是不允许值;然后计算出各指标的功效系数;再根据这些单项功效系数,用加权算术平均或几何平均法,求得平均数,即为总功效系数。用总功效系数去评价综合经济效益情况。# n+ ]3 y: H: @
: r- F# j4 I% n$ ?: p7 r第五节 企业经济效益分析
' N+ Z9 S' w; G% A/ k' U8 u' @1 r一、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数分析
: P& j' L6 J+ i二、企业经济效益的资金因素分析2 }4 N1 w/ E" k4 }/ [
三、企业经济效益的成本因素分析7 m8 S( r9 T6 v) U. }4 Z/ `
企业成本的变动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因素。在费用支出一定的情况下,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成本因素主要是原材料和工资。
5 F, K+ m; G8 K4 q8 L四、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比例关系分析
/ ]2 j; R5 Q/ B9 u1 _# R' y) ^8 K五、企业经济效益的其他因素分析) @# j/ I* I% ^# _8 G% x& W% V
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决定于企业的经营业员管理水平,同时也要受宏观环境因素的制约,受许多企业外部条件的影响。 |